“苏超”是“政府搭台,群众唱戏”的成功创举,它释放了城市文化巨大能量,激发了巨大经济潜能。对中国足球而言,“浙超”“桂超”等已有多年历史,但为何“苏超”却能爆火出圈?从扩大内需的角度而言,“赛事+文旅消费转化”已是众城皆知的方法论,缘何江苏一众城市能够交上高分答卷?“苏超”究竟做对了什么?
从江苏总体经济来看,江苏13个地级市(“十三太保”)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城市,其中5个为万亿级城市,最弱的连云港与最强的苏州GDP仅差4.7倍,为全国最小差距。此外,江苏省财政自主权高,13市均为二级财政城市(税收直缴中央),拥有较高财政权限,可灵活投入赛事运营与文旅配套。同时,江苏县域经济发达,拥有25个全国百强县(占全国1/4),为赛事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基础。全省体育场地36.37万个,人均面积4.46平方米(超全国水平),13市均拥有奥体中心。
除了强大的经济底盘,江苏省政府对足球的重视也是“苏超”爆火的重要原因。6月13日下午,江苏省政府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议。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提到发展消费部分时表示,要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,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。其实,这已不是江苏省第一次在政府会议中提到足球,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,就多次提及球赛,如在“加快文旅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”中提到,要打造城市足球赛这样的新亮点。此外,报告还提到,加快“三大球”振兴发展,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。
ballbet贝博
再追溯历史,2024年11月,江苏省体育局试点举办“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对抗赛”,由南京对阵苏州,单场吸引了3.2万名观众。2017年,江苏省在《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》里提出,到2025年实现“4000家注册业余足球俱乐部、8000块足球场地”等目标。根据2024年数据统计显示,江苏每万人拥有1.36个足球场、人均足球场面积0.42平方米,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江苏人对足球的热爱由来已久。早在 1994 年,中国足球职业化正式起步之时,江苏就积极投身其中,成立了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——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。尽管当时联赛开打在即,江苏队还未组建,但在媒体的呼吁和政府的推动下,江苏足球迅速踏上职业化征程。
在“苏超” 的发展过程中,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,举全省之力,建设基础设施,培养文化氛围,为足球事业做了充分准备,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所以“苏超”的火爆也并非偶然事件。
“苏超”的成功在于强化了观众对家乡的身份认同。如比赛票价亲民,参赛运动员多为观众熟识的朋友和伙伴,这使得“苏超”更加贴近民生。“苏超”的比赛设计巧妙地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,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成为了家乡同好们的欢聚盛宴。
相关分析认为,“苏超”出圈背后的发展逻辑非常清晰,其作为群众性体育赛事,重在全民参与。业余性非但不是短板,反而是其优势所在,因为它激发了大众的热爱与参与欲望。这是“苏超”出圈的第一层逻辑。
“苏超”另外一项重大创新,还体现在彻底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界限,强调全民参与,每个城市的代表队均由多元力量组成。“苏超”球员来自众多行业,500多名球员,年龄从16岁到40岁不等,除部分职业球员外,还有大量接受过专业足球训练,如今在各行各业工作、学习的足球爱好者。他们中有公司职员、老师、大学生,有人早已告别职业队却梦想未灭,有人遨游学海仍不忘逐梦绿茵。他们的参与,大大拉近了足球与大众的距离。这种“谁行谁上”的纯粹性,让“苏超”变成一场全民派对。
另外,赛事设计的 “本土化”,也是引爆热情的关键因素。与职业联赛的商业化不同,“苏超”在规则上更贴近 “业余爱好者”。每队限 3 名现役职业球员参赛,且队员须满足户籍等属地条件。这种 “去职业化” 规则,让比赛回归市民舞台,打破了传统商业赛事的局限,使得球员和观众都能产生更强的参与度、归属感及竞争力,让赛事真正成为了群众自己的节日。
在“苏超”赛场上,只有对胜利最原始的渴望,只有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,只有对城市最强烈的归属感,这就是“苏超”生命力的来源。“苏超”的火热也再一次证明,只要扎根群众、依靠群众,中国足球一定能踢出未来。
南京队与无锡队赛前“水蜜桃加盐”“盐水鸭加糖”互怼,徐州队对阵宿迁队被戏称为“楚汉争霸”,网友在“热梗”中感受“苏超”的松弛感。情绪价值的释放让赛事在社交平台滚雪球般快速传播。此外,“造梗大赛”也强化了地区文化氛围,江苏独特的地域和经济文化特点,造就了城市之间的“你争我赶”,如今被投射到一场场足球赛中,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强化了城市认同感,也提升了城市的凝聚力。这些“梗”迅速突破足球圈层,转化为可供全民参与的“造梗运动”,形成了一个独有的内容生态。
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公司总裁张庆认为,“苏超”这种现象级的比赛,场景丰富,许多位置都能形成流量入口。比赛最大的价值其实是“情绪价值”。“比赛现场观众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情绪,急需这种酣畅淋漓的竞技来释放情绪,这些场景都是出资方与大众建立情感通道的方式。”他表示。
另外,“苏超”现象背后也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——在物质丰裕但精神需求被困于“信息茧房”的时代,人们渴望真实可感的公共生活参与感,而这类活动正成为化解社会焦虑、重建人际联结的重要载体。城市研究专家、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业余生活包括文体娱乐、旅游休闲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增长,需求越来越多样化。“苏超”的举办,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需求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群众的体育参与度。
专家指出,江苏“十三太保”各具经济文化特色,交通便捷且体育设施完备,“苏超”保留城市个性,又在共同话题中凝聚归属感,“一城一主场”为每个城市提供了展示地域特色和承接赛事流量的绝佳窗口。绿茵场的“好胜心”衍生出城市文旅、球迷文化等外围较量。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孔岳表示,“苏超”在用互联网思维定义“团结”,即共享流量。这种“竞争式团结”是高级协同,成功实现了“体育搭台、百业唱戏”。
业内人士表示,“苏超”的走红,是创造性地打造大众参与的新场景,以群众思维开展官方动员,继而依托民间活力释放文旅消费新磁场。尽管有人说,“苏超”的经验值得借鉴,也有人说“苏超”经验难以复制,但其因地制宜打造名片的文体旅融合创新打法值得思考。